攝影是一座山
- 想學好攝影,就不能只學攝影。
- 攝影技術 < 表現形式 < 視覺讀寫能力 < 視覺藝術 < 藝術 < 文化 < 歷史(技術、理論、美學、視覺)
- 每一位老師窮畢生之力學習,往往也只能看見整座山四周,其中一條登山道路,沿途的林相。(瞎子摸象)
- 登山路徑不同、季節不同,林相自然不同,但它們都是事實的一部份。
- 時代在變、人類文明在進步,「攝影的定義」也不斷在變、在進步。
- 不被時代淘汰,就必須終身學習。視丘的教育就是提供終身學習所需的培養土壤。
- 唯有「盤根、粗幹」才可能有「好枝葉」。
- 身材高大的人,必有大腳丫子。
- 只要打好「視覺、美學、理論、技術」基礎,想要在短期內將各種不同的「攝影專業」,學習到相當程度的專業能力,是絕對可能的。
- 唯有打好「視覺、美學、理論、技術」的基礎,才可能「自力解決」攝影人生中,源源不斷而來的各種問題。
- 影像理論、視覺心理學、藝術史、攝影史、平面編輯、素描、基礎黑白暗房、光線研究。
康拉德博士的「銘記 imprinting」理論
- 雛鴨孵化時的實驗。
- 「瞎子摸象」的故事。
- 1:10 = 跟越多人學,越不容易出錯。
- 視丘攝影圖書館:古今中外的攝影、視覺藝術書籍。
- 攝影人生的發展層次。
- 三十五歲以前,將所有精力與資源,集中在克服材料與媒材的掌握與控制技術。
- 三十五歲到四十五歲前後,將所有精力與資源,集中在個人風格與形式的發展與建立。(個人價值體系的漸次發展。在特定專業領域社區中,尋求價值認同與自我定位)
- 六十歲之後,尋求「歷史價值體系」的座標,對自己過往成就的歷史定位。(尋求永恆的價值)
- 視丘不僅提供學生未來五年、十年夠用的攝影知識與技能。更提供學生能在未來四五十年夠用的美學、視覺理論,以及終身學習所需的培養土壤。
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的理論 | |
高峰經驗 自我實現 唯美主義的需求:對稱性、秩序、美 認知的需求:知識、理解、神奇性 尊敬的需求:能力、認同、賞識 隸屬與愛的需求:關聯、接納、隸屬性 安全的需求:舒適、安全、免於恐懼的自由 生理的需求:食物、水、氧氣、生理的慾望 |
![]() |
攝影人生,是「價值座標」的不斷尋求與「個人價值體系」的漸次發展
- 每一個攝影人生,一直有一把尺在那裡。一把衡量「好、壞」的尺,衡量「對、錯」「價值」的尺。
- 所謂進步,就是用一把標準越來越高,適用範圍越來越寬廣的尺,衡量自己的成績。
- 將參考座標的縱軸,從地域、本國,放大到「國際」。將橫軸,從現在、從前放大到「歷史」的尺。
- 視丘攝影圖書館的功能。
- 視丘與日本、韓國、香港、大陸各攝影學術機構密切的交往。
- 視丘學生的國外交流。